第五十三章 睹物生情
江林决定,一会儿去买门锁的时候,顺便再买一套合页,重新按上。
“不用了吧?屋里面都成那样了,还有必要上锁吗?”李梅的声音中带着疑惑,她的目光在屋内的废墟和江林之间徘徊。
“正是因为屋里面不安全,才更有必要锁好。这样做不是担心屋里面东西被小偷小摸,而是为了保障人身安全。”江林的声音坚定,他的眼神定定地看着老伴,试图让她理解自己的担忧。
“哦,你是这样想的啊?那就换上吧。”李梅点了点头,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理解和支持。
“先这样搭上,一会儿买好了再换。走,咱先去北屋看看。”江林说着,转身退到院子里,径直向北屋走去,他的脚步沉重,每一步都似乎在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。
“你看,屋门都成那样啦,还能进去吗?”刚一转身,李梅就发现,北屋的两扇木门已经变形,原本严丝合缝的门头挡板明显有些脱落,门扇和门框也严重倾斜,仿佛随时都可能倒塌。
江林走近北屋,他的手轻轻触摸着门上的裂缝,感受着木头的粗糙和岁月的痕迹。他深吸了一口气,空气中的霉味让他不禁皱了皱眉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扇门的问题,这是整个家的记忆和安全感的问题。
就在这时,一阵微风吹过,带来了院子里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。江林深吸一口气,那是一种久违的清新和宁静。他的目光再次落在北屋上,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感慨。这座院落,见证了他们家族的兴衰,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。虽然北屋已经破败不堪,但在江林的心中,它永远是那个温暖的家。
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,斑驳地洒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,给这座院落增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。北屋的根基依然坚固,长条石板和砖块沏成的基座在时间的洗礼下依旧稳固,但四面墙壁已经显露出岁月的痕迹,外砖里坯的构造在风雨中逐渐显露出裂缝,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。
江林的手指轻轻触摸着墙壁,粗糙的质感透过指尖传来,让他不禁回想起父辈们当年修盖这座房子时的情景。那时,他们用汗水和智慧,一砖一瓦地搭建起这个家,每一块砖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。房顶上的大梁、檩条、木椽和苇箔,以及最上面铺上的炉渣和石灰混合好的砂子,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见证。江林闭上眼睛,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捶打砂子的声音,那是一种坚定而有力的节奏,如同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。
西厢房和门楼连在一起,比北屋晚了十余年才建成。这座房子的构造明显先进一些,四面山墙都是由红砖沏成,俗称‘扁砖垛儿’。江林的目光转向西厢房,红砖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,与北屋的古朴形成鲜明对比。整个房顶都是用钢筋编织后,再用水泥和沙子混合后浇灌,这种构建方式也是当年流行的‘交织顶’。江林抬头仰望,钢筋水泥的房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,显得格外坚固。
然而,北屋的建造方式本身就“身单力薄”,况且又历经几十年的腐蚀风化,正常情况下,也早已“寿终正寝”。江林夫妇眼前的一幕景象,其实也很自然。
李梅急忙大声喊道:“在门口看看就行了,这个屋可绝对不能进去啦!”江林的脚步在即将迈出的瞬间停了下来,他的眼睛定定地看着老伴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。
江林小心翼翼地摘下门上搭链,慢慢地推开那两扇走样的屋门,门轴发出吱呀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房子的沧桑。门缝中透出的光芒让他感到意外,他本以为屋内会是一片昏暗,然而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。屋内光线明亮,仿佛阳光穿透了时间的尘埃,照亮了每一个角落。他的目光被地面上凸起的小土“山”吸引,那是雨水冲刷后留下的印记,泥土湿润而新鲜,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气息。
他抬头望去,房顶上一个锅盖大小的窟窿映入眼帘,阳光正是从那里倾泻而下,形成一道光柱,照亮了屋内的一切。光柱中,尘埃在空气中舞动,像是时间的见证者,静静地记录着这个房间的变迁。
墙面上的巨幅堂画依旧悬挂在那里,尽管岁月已经让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,颜色褪去,画面扭曲,但那熟悉的图案仍然让江林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画上的山水之间,泥水的痕迹如同岁月的泪痕,静静地流淌。
堂画下方,一张用水泥钢筋铸成的长形条几,虽然油漆剥落,但依然坚固地支撑着这个家的记忆。江林的目光在屋内游移,他看到了那些老桌子、旧柜子、旧柜橱,它们静静地站在那里,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归来。
“是啊,自从两个老人去世之后,就很少再进这个屋了。”江林的爱人站在他身旁,声音中带着一丝怀念和无奈。“里面也都是一些五、六十年代的老式家具,早就不时兴了。别说子孙后代,就是咱们这一代,当年也早都没人用啦。”
江林的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,他轻叹一声,眼中闪过一丝哀伤。“哎!太可惜啦。当年老人在世的时候,屋里是多么得温暖呐!整天热热闹闹,整个院落都是欢笑声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,仿佛在回忆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。
就在这时,一阵微风吹过,带动了屋内的尘埃,也带来了一股淡淡的木香,那是老家具独有的气息。江林深吸一口气,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些家具的岁月沉淀。
阳光透过树枝洒在斑驳的院墙上,江林站在这座破旧的屋门前,目光穿过门缝,凝视着屋内昏暗的角落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霉味,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。他能听到远处孩子们的欢笑声,那是胡同里新一代的声音,与这座老屋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。